根據白塞氏病的臨床特征,與中醫學“狐惑病”頗為相似。早在公元三世紀初的《金匱要略》鐘即有具體描述:“狐感之為病……依于喉為惑,蝕于陰為狐。”“目赤如鳩眼”;恰構成本病三聯征。論述較白塞氏之報告早1700多年。同時《金匱要略》還記載了內服甘草瀉心湯、用苦參湯外洗,雄黃外熏等治療方法,開中醫治療本病之先河。嗣后,隋代巢元方在《諸病源候論》中指出本病“皆濕毒之氣所為也”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也持此論。清代魏念庭指出:“狐惑者,陰虛血熱之病也。”對其病因病機作了初步探討。從總體上看,歷代醫家對于狐惑病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。中醫中藥秘方網搜集整理 白塞氏病是一種以口腔、眼、生殖器為主要病變的獨立性綜合病征,亦稱“口、眼、生殖器三聯征”。本病有時還常累及關節、大血管、肺、腎、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,,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時受損。由于本病反復發.作且臨床癥狀比較復雜,常易被口腔、皮膚、眼各科視作單獨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誤診。其病因迄今未明,且現代西醫學尚無理想控制病情的藥物。 近代中醫治療本病的臨床報道,最早見于1963年,文章詳細地介紹了60余例患者的治療過程及臨床體會,在繼承前入經驗的基礎上又自擬“治惑丸”配合治療,取得了較好的效果,引起醫務界的關注。在60-70年代之間,一般以個案類文章為主。80年代以來,資料不斷增多,其中有多達158例的大樣本病例報道,不少醫者結合臨床實踐,對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,見智見仁,提出了不少有意義的觀點。 關于本病的病因病機,歷來大多以濕毒蘊火立論,亦有持臟腑虛報論者,現代,還有醫者認為氣滯血瘀是該病的主要原因,或以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而導致本病。對于辨證分型,通過多年的臨床摸索實踐,已初具雛型,大體劃分為濕熱、陰虛、陽虛三類。在治療方面除沿用經驗方外,還新創了不少治療方案,以專方、單方治療的報道也逐漸增多,尤其是外用藥的運用,其治療方式和藥物應用上均較前豐富。目前,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85%左右。 目前,中醫藥治療本病還處在臨床觀察階段,有關機理研究方面的報道不多。因此,盡早從中醫學角度掌握臨床規律和揭示治療機理,應是進一步要做的工作。 [病因病機] 濕毒內蘊由于感受濕熱毒氣,或恣食膏粱、炙博、不潔之物,致使濕法內蘊,日久化熱,或熱病、毒痢、斑疹等溫熱病后,余毒未盡,與濕濁相合,濕熱邪毒壅蒸不得透泄,循經絡上蝕口眼,下往外陰而致潰瘍。毒火熏蒸,擾亂心神,又見神情恍惚,坐臥不安。 肝腎陰虛若汗、吐、下太過,或下痢日久,傷津耗液;或為情志所傷,肝郁化火傷陰;或熱病后養息不當,陰液難復;或房勞過度,腎有所虧,以致肝腎陰虧,陰精不足則津液虧損,難以上潤下濡。虛火內灼,上沖肝竅,下出腎竅,而致本病。 脾腎陽虛脾土本虛,或長期服用苦寒藥,以致中陽受損,健運失司,水濕內聚,稟賦素虛,或勞役傷腎,致腎陽虛損,氣化失利,水流橫溢,水濕為聚,積久蘊為濕毒,陰濕內盛,流注經絡、體竅,發為癰瘍,本病作矣。 總之,究其成因,當責之于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。當機體一旦受外淫濕火熱毒之搔擾,致臟腑功能失調;或由于臟腑本身氣血陰陽相乖,毒邪濁氣便循經走竄,隨心火上炎可見咽喉潰爛,甚至嘶啞;下注肝腎二經則見明部潰瘍。本病的病情演變頗為復雜,病之初期和急性活動期多呈現熱毒變盛的實證,中、晚期則多為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之候,由于久病體虛,窮及牌腎,陽損及陰,防損及陽,最終陰陽俱衰,而成難治之病。中醫中藥秘方網搜集整理 [辨證分型] 1.濕熱火毒口腔、外陰潰瘍,潰破處顏色鮮紅,灼熱疼痛,甚至糜爛腐臭。兩目紅腫疼痛,視物不清。伴發熱,口苦咽干,心煩易怒,坐臥不安,口臭便秘,小溲黃赤。舌質紅,去邊潰破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弦數。 2.陰虛火旺病情纏綿,口腔、外陰潰瘍反復發作,瘍面暗紅,潰爛灼痛,目睛干澀羞明,視物不清。同時見有午后低熱,手足心熱,煩躁不安,頭暈耳鳴,失眠多夢,腰膝酸軟,面部潮紅,小便短赤,大便燥結,舌質紅少津,或見裂紋。舌苔薄白,或少苔,或光利舍,脈弦細數。 3.脾腎陽虛病程遷延已久,口腔、外朋潰瘍此愈彼發,久難愈合,或屢愈屢發。患處呈淡紅色,瘡面平塌凹陷,痛勢不甚,綿綿不絕,兩眼于澀而痛,兼見頭昏頭重,倦怠乏力,面色蒼白,飲食納少,腰膝冷痛,畏寒面浮,下肢浮腫,大便涌薄,小便清長。苔薄質淡,邊有齒痕,脈沉細無力。 頁首
白塞氏病的中醫療法(1)針灸治療白塞氏病 取穴:合谷、肺俞、脾俞、內關、少沖、風池、足三里。 (2)單方驗方治療白塞氏病 ②土茯苓注射液 ③雞蛋黃油 (3)食療治療白塞氏病 ②何首烏粥 其他措施 頁首
白塞氏病的中藥分型治療1.療效標準 2.分型治療 (2)陰虛火旺 (3)脾腎陽虛 3.專方治療 (2)重劑板藍根方 用外治法治療白塞氏病也是中醫特色之一,可與內服藥同時并用。 (1)潰瘍紛 (2)爐丹散 (3)苦參湯 (4)雄黃散 4.老中醫經驗 陳X,女,42歲。初診:1975年3月21日。去年8月患“濕疹”,自耳根始逐漸蔓延,累及全身,奇癢難忍,足趾間分泌物呈黃色粘稠液體,量甚多,眼結合膜、鼻腔、咽部及陰道粘膜等均有散在性小潰瘍,伴有分泌物,經皮膚科多種治療無效,遂來中醫科就診。脈細,苔厚黃。治擬涼血清熱,利濕解毒。 處方:生地12克,丹皮9克,草解12克,黃柏9克,薏苡仁12克,白鮮皮12克,地膚干12克,紫草9克,蒼耳子9克,澤瀉12克,龍膽草6克。 4月4日二診:藥后癢感減輕,多處潰瘍面及分泌物明顯減少,脈細,苔薄黃,再以原治,原方去萆解、澤瀉,加苦參片9克,土茯苓30克,清寧丸6克(吞)。服藥14劑后,奇癢已止,潰瘍面已無分泌物,部分巳結癡。服28劑后,潰瘍愈合,癢感消失,胃納亦增,睡眠良好。脈細,苔薄,守原方過治,以鞏固療效。 按:本病例散在注多發性皮膚粘膜潰瘍,奇癢難忍,濕疹遍發,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,其量甚多,符合現代醫學的白塞氏三聯征。中醫學認為癥屬《金匱要略》“狐惑病”范疇,是由于熱毒蘊于營分,濕熱客手肌膚。21nx.com方中生地、丹皮涼血養血,活血散瘀而清熱;黃柏、草解、米仁、澤瀉清熱利濕;龍膽草苦寒燥濕。紫草涼血解毒;上獲警清熱解毒利濕;白蘚皮、地膚子清熱涼血,為治皮膚癢癥要藥;蒼耳子化濕止癢;苦參清下焦濕熱效甚佳。全方以涼血清熱,利濕解毒之晶而熱毒除,潰瘍愈矣。 5.用藥規律 可以看出,中藥治療白塞氏病,甘草運用最多。21nx.com甘草向有“和中國老”之譽,《本草匯言》記載:“甘草,和中益氣,補虛解毒之藥也,健脾胃,協陰陽,和不調之營衛……凡用純寒純熱之藥,必用甘草以緩其勢,寒熱相雜之藥,必用甘草和其性。”仲景治療本病之主方甘草瀉心湯,重用甘草之本意,除取其益胃和中之外,與黃芩、黃連相配,尚可清熱解毒以消腫痛,配合他藥,甘苦辛相濟,補瀉相和,寒熱并用,升降兼得,使濕祛熱清,寒濁得化,清升濁降,諸恙平矣。據現代藥理對甘草的研究,發現其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,能顯著增強和延長可的松的效果,抑制抗體產生。至于甘草的用量,仲景方中用四兩(合今之9克),現代有醫者提到甘草瀉心湯中甘草用量須大至30-50克,生、炙各半,方為實用。 其次,以活血和血之當歸,清熱燥濕之黃芩、黃連的臨床運用頻率較高,則進一步證實了本病以濕熱和氣血相乖為其主患。再次,掌參、黃芪、生地等補氣滋陰藥的廣泛運用,亦可看出臨床用藥的規律和臨床分型的研究基本吻合,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臨床佐證。 |